1984年深秋,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的一间20平方米小平房里,一场改变中国科技产业命运的会议正在举行。40岁的柳传志站在10位同事中间,眼神坚定却难掩忐忑——这位在中科院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研究的工程师,即将告别安稳的科研生涯,投身一场前途未卜的创业浪潮。彼时,中科院拨出的20万元启动资金,是这群“书生”唯一的底气,而这间兼做传达室的小平房,便是他们梦想的起点。
创业之初的艰辛远超想象。柳传志和团队连公司名称都争论了许久,最终确定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”,既保留了科研出身的根基,也寄托了“科技产业化”的初心。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沉重一击:为赚取第一桶金,团队尝试做彩电贸易,却被骗子卷走14万元创业资金;随后的IBM电脑进口订单中,又遭深圳公司跑路。两次被骗让公司濒临绝境,柳传志深夜在小平房里踱步,却从未想过放弃。“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实验室里,总要有人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”,这份信念支撑着他重新出发。
转机出现在1985年,柳传志力邀计算所技术骨干倪光南加入,后者带来的“LX-80联想式汉字系统”成为破局关键。当时电脑无法处理中文,汉卡的出现如同打开了中国微机市场的大门。柳传志许下“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”的承诺,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市场推广。1986年,汉卡仅售出1300套,但柳传志坚信技术的价值,优化销售渠道、拓展政企客户。1987年,汉卡销量暴涨至6500套,附带售出千台外国微机,公司年收入突破7300万元,一举摆脱困境。这一年,柳传志深刻体会到:“高科技企业既要懂技术,更要懂市场,把技术变成钱才是完整的系统工程”。
1988年,柳传志做出第二个关键决策——进军香港。在父亲柳谷书的人脉支持下,他联合两家合作方成立香港联想,迈出国际化第一步。彼时的规划清晰而坚定:先通过贸易积累资金,再进入生产领域,最终实现上市融资。这一“三步走”战略展现了他的长远眼光。1994年,联想成功在港交所上市,市值达8.28亿港币,为后续发展奠定资本基础。但挑战接踵而至,1994年关税改革后,进口电脑关税从200%骤降至26%,IBM、康柏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入中国,联想面临激烈竞争。危急时刻,柳传志推行“贸工技”发展路线,理顺销售渠道、优化供应链,任命杨元庆执掌微机事业部,推出自主品牌电脑。1996年,联想登顶中国PC市场第一,此后连续五年保持领先。
发展途中,柳传志始终展现着非凡的决策魄力与格局。1998年,他推动联想改制,成立员工持股会,让640名员工获得35%分红权;2001年,员工持股会出资2.3亿元购得35%股份,联想成为国企改制的典范;2009年,中科院转让29%股权,联想正式转型为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。三次改制让联想从“国企”转变为“人人都是股东”的共同体,激发了全员积极性。2004年,已退居二线的柳传志再次出手,主导联想以12.5亿美元收购IBMPC业务,这起“蛇吞象”式并购震惊业界。当时质疑声四起,有人认为联想难以整合国际业务,但柳传志通过文化融合、人才保留、战略调整,让并购后的联想迅速企稳。2008年,联想成为北京奥运会技术服务商;2013年,登顶全球PC市场第一,实现了从“中国联想”到“世界联想”的跨越。
2009年,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联想首次亏损,65岁的柳传志临危受命,重新出任董事长。他大刀阔斧改革,调整管理层级、优化业务结构,仅用一年时间就带领联想扭亏为盈。2011年,他再次卸任,将接力棒交给杨元庆,完成平稳交接。此后,柳传志转向投资领域,创办君联资本、弘毅投资,扶持无数科技初创企业,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产业化。2019年,75岁的柳传志正式退休,此时的联想已成长为年收入超3500亿元、业务遍及180个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巨头,不仅是全球PC和超算领域的领导者,更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生态。
从20平方米的小平房到全球科技舞台,柳传志用35年时间书写了中国企业家的励志传奇。他曾说:“创业就像爬山,选定目标后,就要脚踏实地,遇到陡坡不退缩,遇到岔路敢抉择”。三次被骗的绝境、与技术派的路线之争、国际化路上的文化碰撞、金融危机的冲击,每一次挑战都成为成长的阶梯。他不仅缔造了联想帝国,更开创了“贸工技”的发展模式,推动了国企改制的进程,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柳传志的创业故事,是一代中国企业家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缩影。他用坚韧对抗困境,用远见把握机遇,用格局成就未来。正如联想从“Legend”到“Lenovo”的品牌升级,柳传志始终坚守“科技报国”的初心,诠释了“把理想变成现实”的创业真谛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励志,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,而是在风雨中坚守方向,在挑战中突破自我,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传奇。